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描述意式风格,那【浪漫】二字绝对是再合适不过了。意大利人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时尚,更喜欢穿着有强烈色彩的西装来彰显个性。它与英式相比较,少了一份拘谨;与美式相比,多了一些时尚。穿上意式西装,时尚与前卫信手拈来。
关于意式服装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二战后。二战之前,意大利服装紧紧追随法国潮流;二战之后,意大利却走上了与法国不同的道路。与追求奢华的法国时装不同,意大利时装更注重可穿性,他们的服装是新奇、性感的。当然,这种新奇和性感并不是过度裸露,它深刻而内敛,精致细腻深入骨髓。
意式西装从裁剪和制作工艺可按地域分为三派:米兰、罗马和那不勒斯。
米兰派西装裁剪上和英式西装非常接近,肩部有一定斜度,用较薄的垫肩,胸部附全衬,腰部线条柔和,一般上衣单排两粒扣款式居多,开双衩,裤子一般都是一个褶。
罗马派的特点是肩部较高,袖子上端常常高出肩部。驳头位置较低、稍窄。上衣不开衩或开单衩,较短较瘦,以单排3粒扣款居多,口袋等细节较通常的比例缩小10-20%。
说到那不勒斯,这个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城市,起初在西装领域并没有“那不勒斯西装”这种称呼,而它那里真正著名的其实是裁缝。
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的时候,英国人最先适应了这种便捷、高效的生产方式,大机器生产的产品虽然精准但千篇一律。而那不勒斯的裁缝们坚信衣服要合身、要用心,一千个绅士有一千个不同的灵魂,绝不是同一种“规格”的皮囊能包裹的。
这使得他们精确到制作一件西服共计需要约7000针的手工缝线。一件西服的生产流程被分解为220个步骤,由220位高级裁缝接力完成:从手工绘图、手工做板与剪裁,到最后的90个部分,都是通过手工缝纫完成。这期间需要熨烫80次。其中,手工扣眼需要用楔子打眼,缝好一个扣眼缝需要约100针,耗时30分钟。
缝一件西服需要约7000多针,这里只有15%是外面看得见的,其他85%的针脚都隐藏在里面,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穿着者的舒适。
从那不勒斯老裁缝们流传下来的传统版型通常是无里布或半里布,用柔和的曲线取代修饰身形的结构化剪裁,配合双经单纬的棉、麻、丝等轻薄面料,力求打造适合意大利地中海气候的清凉体感。
而在面料风格上也更具活力趣味和时尚,纹样更多,色彩也更丰富明快鲜艳。大部分意大利的知名面料商都有着自己的面料厂,面料的整个生产流程也是垂直整合在一起的。像一些顶级面料“Loro Piana(诺悠翩雅)”、“Ermenegildo Zegna(杰尼亚)”、“VBC(维达莱)”等都来自意大利。
在版型上,胸部轮廓则依靠意大利人的结实身材提高饱满度,没有过多修饰,但腰线更高,修长的腰身加上不开衩背部下摆,相当服帖身型。
而肩部线条十分强调圆润感,有别于英式剪裁,那不勒斯风格的肩袖并不平滑干净,取而代之的是带有褶皱的两袖。
当地的裁缝们习惯把较大的袖头缝进高而小的袖窿中去,让多余的活动量藏匿于袖头与背部的褶缝中。因此他们使用了一种类似于衬衫“挂袖”的技巧(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衬衫袖”或“瀑布袖”) 让袖山和肩部的布料上下重叠后缝在一起保持自然的肩线,省去厚重的垫肩。
而另一种做法则是滚边袖,裁缝们通常会依靠多余面料的翻折伸缩,或者在肩袖的接缝处加入少量的软垫,做成一种仿英式肩部轮廓的上凸效果,此举可以减少一定的褶皱。这样一来,外套构造变得更加轻盈,同时也保持前片两侧口袋以下的下摆位能够服帖身体。
能够体现意大利人风趣一面的,更多是他们对细节的独特见解。呈干邑杯状的明口袋底部圆润;而手工双线珠边的明饰和袖口叠扣,将他们爱美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,轻松活泼的氛围,也奠定了它们常见于休闲西装上衣中。
而为人所津津乐道的“船型胸袋”,就是在胸口裁剪出弧形开口的一种口袋,看上去就像一艘小船,因此得名。
其实大家口中所指的意式风格,大多是这种从南意那不勒斯派系传承下来的风格。毕竟南部的那不勒斯剪裁与米兰、罗马、佛罗伦萨等地又有明显的不同。